人物介紹
李新(1918年~2004年)原名李忠慎。1918年9月15日出生於四川省榮昌縣安富鎮(現屬重慶市)。1934年考入重慶川東師範學校(即川東師範學堂,西南大學的前身),積極從事進步學生運動和救亡活動。
生平
1918年9月15日出生於四川省榮昌縣安富鎮(現屬重慶市)。
1934年考入重慶川東師範學校(川東師範學堂),積極從事進步學生運動和救亡活動。
1938年初,李新約集同志數人,毅然由萬縣步行去延安,入陝北公學。後歷任晉冀魯豫中央局青委書記、軍調部北平執行部整軍小組中校組員、華北大學正定分校主任等職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,不謀權力,主動請求進入教育界,協助吳玉章籌建 中國人民大學,曾任校黨委副書記。
1956年赴越南講學。
1960年~1962年,他擔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秘書長、黨組副書記。
1960年被授予教授職稱。
1962年在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任研究員,先後擔任該所現代史組和通史組組長。
1976年後,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黨委副書記、副所長、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任及現代史研究室主任、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,併兼中共全國黨史學會副會長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副會長、中國現代史學會理事長等職。
1979年作為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成員赴美國訪問並講學。
1980年起擔任第五、六、七屆全國政協委員。
1981年他應邀到法國講學。
1986年被邀為亞洲歷史學會會員。李新治學嚴謹,勇於創新,在許多學術問題上有獨到的見解,在中國革命史、中共黨史和中華民國史等史學領域造詣很深。
開拓者
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,李新長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擔任領導工作,對近代史所的發展有多方面的重要貢獻。1972年,他受命在近代史所組建民國史研究組,1978年改稱民國史研究室,開始了一門新學科——民國史研究的創業歷程。然而,史壇從來不歇風風雨雨,在中華民國史研究籌創之初,反對者就不乏其人。
有人說,寫民國史就是為國民黨唱讚歌。有人說,寫民國史就是承認“兩個中國”。李新堅決反對這些意見,有一次與一位反對者辯論竟日。李新說,編寫中華民國史是按照周恩來的指示與國務院的決定,科學院和學部都有書面的指示,郭老也批示,既然你們要停編民國史,就應有明確的書面指示,並要說明以前的指示作廢。
萬事開頭難。舉凡與民國史研究相關的方方面面,李新都躬親其事,殫精竭慮,與同仁共同努力,克服諸多困難。如今有關民國史研究的對象、原則、框架、體例等等,都是當年在李新領導下,由諸多同仁共商而定的,並為學術界沿用至今。民國史研究已經成為近些年來中國歷史研究中最為活躍、成績斐然的一門學科。李新著書立說,碩果纍纍,成績斐然,用“著作等身”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。他主持編撰的《中華民國史》10餘卷。《中華民國人物傳》、《中華民國大事記》、《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》、《中國新民主革命通史》,以及為數甚多的《中國現代史資料叢刊》、《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》等,約計數千萬字,在海內外學術界獲得好評,產生了很大影響。
作為一位史學家,李新非常強調 史德,寫歷史要秉筆直書。他說:自古以來,要想寫真史是很難的,首先在政治上會遇到很大的困難。“在齊太史簡,在晉董狐筆”,說明寫真史會遭到殺身之禍。但是,中國的史學正因此而形成了一個光榮而偉大的傳統,即認為寫史而不真,有違史德,喪失了史學家的良心。
代表作
《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簡史》、《中國革命史的幾個問題》、《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話》、《流逝的歲月:李新回憶錄》等,與他人合著並擔任主編的有《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》(四卷本)等。
80年代末期主編兩套大型史書:《中國革命史》(全書十二卷)和《中華民國史》(全書十三卷),陸續出版。《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》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優秀教材一等獎,《中華民國史》獲1988年全國優秀圖書獎。
2004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。
後人評價
著名黨史專家陳鐵健說:“李新先生是我的導師;從學業到人生,都是我終生受用不盡的導師。我以有這樣的師長,而心存自豪,無比榮幸。我將以他們的言行為楷模,身體力行,繼承他們的遺志。”
為了緬懷李新先生,陳鐵健還請書法家用大字書寫一副輓聯:“領導川東學潮,參加民族抗戰,實施冀南土改,呼喚政治革新,反專制,爭民主,求國興,八十年奮鬥不息;投身大學教育,參與文字改革,深研民國史事,努力文化復興,斥教條,除迷信,去盲從,五十載始終如一。”